飼養幼犬應該注意什麼?訓練幼犬的黃金期是什麼時候?
很多人養狗會選擇從幼犬養起,不外乎從小養大的犬隻會與飼主更加親近,而幼犬也會比成犬的可塑性更強、更好訓練。
幼犬的定義是指出生六個月以內的狗,這個年紀的犬隻也是成長最快、發展最迅速的年紀,需要特別的照顧與訓練。如果能適當的幫助與引導牠們,可以讓犬隻的狀況與行為更穩定、與家人的關係更緊密,一起來看看飼養幼犬需要注意甚麼事項吧!
目錄(點擊前往閱讀該段內容)
迎接幼犬到家的準備工作
準備幼犬的相關用品
在迎接幼犬回家之前,飼主需要準備好適合幼犬的用品,以滿足其飲食與生活的相關需求:
- 飼料碗、水碗:
建議使用防滑且好清洗的不鏽鋼碗。且由於幼犬體型較小,建議準備較小的飼料碗、水碗,待幼犬長大之後再進行更換。
- 寢具:
選擇好拆洗且保暖的軟墊或毛毯。由於幼犬在換牙時容易將物品拿來磨牙,因此如果要購買狗窩,也需注意是否耐磨耐咬。
- 牽繩與外出籠:
在接幼犬回家,或是之後需要出門時使用。建議選擇尼龍材質,重量輕且耐用。
- 玩具:
軟且可啃咬的玩具較適合幼犬的玩具,體積不能太小以防幼犬誤食,另外也不建議拿家中的舊物品給幼犬當玩具,可能會讓幼犬誤會家中的物品是可以拿來玩的。
打造適合幼犬的環境
建議在家中至少安排一個固定且安靜的角落給幼犬休息,避免幼犬長時間無固定位置休息,或是處在吵雜、擁擠的環境中,容易造成其躁動、情緒不安。
在接幼犬回家之前,也應檢查家中的藥品、易碎物品、清潔用品等是否已經收好、電線是否已經固定等,以免造成安全問題。另外因為幼犬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弱,因此冬天必須注意保暖、夏天則須避免室內冷氣與室外溫差過大。
帶幼犬回家之後
將幼犬帶回家之後,可先讓其熟悉居家環境以及逐一介紹家庭成員。由於幼犬到新環境容易緊張,因此可先提供少量飲水,不需急著互動與餵食,以免對其造成壓迫感。
之後可讓幼犬先食用之前習慣的食物,大約一週之後再開始慢慢進行逐步替換與調整。
幼犬的飲食與照顧
幼犬的定義是指出生六個月以內的狗,通常幼犬在 2 個月至 3 個月大左右,店家就會讓飼主將幼犬接回家。此時接回家的幼犬雖然已經斷奶,但通常會比較需要額外的心力進行照顧與訓練。
出生 1 個月內:新生哺乳期
此時的幼犬尚未斷奶,若是計畫性繁殖的犬隻,一般來說會由犬舍等進行照顧。
這個時期幼犬大多時間都在母犬身邊活動,若是由犬舍所計畫性繁殖的幼犬,此時也會開始安排獸醫師為幼犬進行健康檢查、預備進行驅蟲,以及施打第一次的疫苗。
1 至 2 個月大:離乳期
這時候為幼犬的離乳期,會給予離乳食品等幫助幼犬斷奶,在 2 個月大的時候,幼犬牙齒已經基本長齊,可以給予固體食物,這時候幼犬也會不需經過母犬協助而自行排便排尿。
由於這時候幼犬視力與聽力已經漸漸發展,此時也會安排施打第一劑疫苗,之後可逐步增加幼犬與人類互動的頻率,開始進行社會化訓練。
3 至 6 個月:成長期
在幼犬 3 個月大左右,是十分適合將幼犬接回家的時機,此時幼犬基本上已經能夠離開母犬生活,也是開始進行訓練的黃金期,因此民間也有像是東洋狗學校等專門的訓練學校,在替犬隻進行專門的訓練。
幼犬接回家之後,可讓幼犬先食用之前習慣的食物,大約一週之後再開始慢慢進行替換與調整。由於幼犬胃容量有限,因此必須少量多餐、分次餵食,6 個月內的幼犬通常建議一天餵食三至四餐左右。
此外,幼犬食用的飼料,也需選擇「幼犬專用」,因為成長期的幼犬所需的營養與成犬不同,不能混用。也不可以餵食幼犬「人類的食物」,否則很有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良、腸胃受傷等問題。
清潔與洗澡
建議幼犬儘早開始練習並熟悉整理毛髮,因為不論長度幼犬的毛髮長度,都需要定期梳毛,才能維持皮膚健康,同時也能去除死毛並避免毛髮打結。
另外,由於洗澡會將毛髮上保護的油脂洗去,加上幼犬抵抗力較差,一般會建議幼犬在 3 至 4 個月大、並且已經施打第一劑疫苗 2 週後,再開始替幼犬洗澡,且在洗澡之後也一定要將毛髮吹乾。
刷牙
幼犬在 2 個月大的時候乳牙長齊,而在 4 個月大左右會開始換牙成恆齒。
通常都會建議飼主,替幼犬刷牙的時間越早開始越好,因為越小開始進行練習,也會更容易訓練與養成習慣。
幼犬的醫療與健康
驅蟲
通常幼犬會在1 至 2 個月大左右進行第一次驅蟲,之後獸醫會依據狀況進行驅蟲安排(通常是2-4 週一次)。直到幼犬滿 6 個月大之後,會再改為每 3 到 6 個月驅蟲一次。
另外,當幼犬約 5 至 6 個月大時,建議開始給幼犬服用心絲蟲預防藥,並養成每個月定時投藥的習慣。
疫苗接種
幼犬在未斷奶之前,可從母犬身上獲得抵抗力,之後會隨著時間會慢慢消失。台灣的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規定,出生 3 個月以上的犬隻必須施打狂犬病疫苗,目前疫苗的價格約在 200 至 300 元左右,在成犬之後也需每年定期施打。
另外普遍建議幼犬施打的疫苗還有總共三劑的綜合型疫苗(為多合一類型,市面上常見為七合一、八合一、十合一疫苗),一劑價格約在 800 至 1000 元左右,其中會包含犬瘟熱、犬小病毒、傳染性犬肝炎、鉤端螺旋體等,且完成接種之後的成犬仍需要固定時間施打疫苗。
幼犬的綜合型疫苗建議施打時間參考(共三劑):
- 第一劑:6 週至 8 週大
- 第二劑:10 週至 12 週大
- 第三劑:14 週至 16 週大
施打寵物晶片
當幼犬 3 個月大,在接種過狂犬病疫苗、且健康狀況穩定之後,就可以進行寵物晶片的植入。晶片就如同寵物的身分證,能夠確認犬隻的身分,並註記飼主的資料,以防止走失或惡意遺棄。
犬隻植入晶片在台灣屬於強制規定,晶片植入費用統一為一次 300 元。
結紮
台灣的動物保護法規定,寵物飼主應該為寵物進行絕育,否則飼主須向主管機關申報並且提出繁殖管理說明。
一般來說,不建議幼犬在小於 6 個月時進行結紮,以免對身體負擔過大,通常較好的時間點是在犬隻 6 至 12 個月大且性成熟之後,再進行結紮手術。而手術之後也必須進行適當的休息和觀察,同時儘量避免運動。
結紮費用會因為犬隻體型、年齡,或是因為診所的地區而定,但通常母犬的結紮手術較為複雜,因此費用會較公犬高。
幼犬的行為訓練與教養
幫助幼犬融入新環境
- 介紹家庭成員:幼犬初次到陌生環境,因此容易緊張,可將家庭成員一一介紹給幼犬認識,協助降低其壓力。
- 情緒保持穩定:飼主需要維持情緒的穩定之外,同時也避免其他家庭成員過度急躁或興奮,以免讓幼犬過度焦慮或緊張。
- 安定的環境:提供給幼犬一個平靜的空間(籠子或是圍欄),讓幼犬在探索之虞,也能夠有安定休息不被刺激打擾的地方,除了能降低幼犬的焦慮與威脅感之外,也可以培養幼犬的穩定性與規律性。
讓幼犬學會服從基礎指令
2 個月大之後的幼犬十分熱愛互動與學習,此時就可以開始進行訓練。可選擇在較為安靜的環境下對幼犬進行簡單的訓練,並逐步增加難度。
在訓練時,需使用短且明確的指令(例如:「坐下」、「握手」、「過來」等),並結合正向獎勵來鼓勵幼犬,此外也要天天練習,幫助其建立立良好的行為,並養成幼犬願意信任飼主且積極互動的習慣。
如何幫助幼犬與其他寵物相處
與其他犬隻
- 幼犬第一次抵達:回家之後,先讓幼犬到沒有其他寵物的角落,熟悉環境之後再開始接觸其他犬隻。
- 陪伴並保持耐心:帶幼犬接觸家中原有的犬隻時,需保持耐心讓其慢慢嗅聞、認識彼此,並陪伴在旁邊,也可適時替犬隻們繫上牽繩,當犬隻暴衝時可快速控制場面。
- 與其他犬隻分開吃飯:犬隻在吃飯時較容易發生打架的情形,因此適時侵略性較高、或領導的的犬隻先吃飯,若空間許可,也可將犬隻分開在不同的地方吃飯。
與貓咪
- 幫幼犬繫上牽繩:幫幼犬繫上牽繩,讓幼犬盡量保持平靜的狀態。
- 讓貓咪舒適的空間:確認有足夠的空間讓貓咪保持舒適與安全感,若可以讓貓咪爬上去並高於犬隻的地方會更好。
- 不強迫接觸:不要急著強迫貓咪接觸幼犬,若貓咪不願意也不勉強,待日後慢慢建立關係即可。
幫助幼犬進行社會化訓練
幼犬的社會化,指的是幫助幼犬學會如何與人類、其他動物以及周圍環境的各種聲音、氣味、材質等相處,並且維持情緒安定,進而放鬆的生活。
通常進行社會化訓練最佳的時機是在幼犬 2 個月至 4 個月左右,因為此時牠們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最強,若年紀更大一點、甚至到了成犬時期也可以進行訓練,但就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,也有可能效果會較差。
幼犬如果社會化良好,除了在長大之後較不會出現行爲問題之外,也能更加平穩與健康,因此現在也會有不少飼主,在幼犬 3 個月大左右的黃金期,就送去像是東洋狗學校等專門的訓練學校進行相關的社會化訓練。
延伸閱讀:幼犬訓練的5大原則,飼主必讀的大小事
幼犬打完第一劑預防針(約 2 個月至 3 個月大)
建議幼犬可在打完第一劑預防針、有基本抵抗力之後,就可以帶出門散步、曬太陽,接觸外面的世界,認識外面的交通工具聲音、接觸不同的地面材質(如柏油路、水泥地等),幫助身心的發展。
打完三劑預防針(約 3 個月至 4 個月大)
在幼犬約 3 個月至 4 個月大左右,並打完三劑預防針之後,就可以趁著幼犬還小、可塑性高的時候,進一步多多帶去狗公園、寵物餐廳等,與其他的犬隻互動、並且練習與陌生人的接觸與相處。
在經過長時間的持續訓練之後,幼犬在長大之後也會情緒穩定,不容易出現像是神經質、膽小,甚至暴衝、攻擊等行為問題。
延伸閱讀:寵物訓練有用嗎?寵物訓練費用、優點一次看!
幼犬由於身心尚未成熟,因此成長需要特別的關愛與照顧,從準備用品、打造適宜環境到飲食、訓練,每一個階段都有需要注意的細節。
除了基本的服從訓練,社會化訓練也同等重要,把握幼犬 3 個月左右的黃金期及早開始進行訓練,讓幼犬習慣人、動物與環境,並與社會和諧相處,不論是對犬隻本身或是飼主都有相當大的好處。